我国的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

2018-09-30 09:30:38 力合建筑 92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问题,是在1956年提出的。1956年2月国家建委和建筑工程部在有关会议上明确指出:“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展建筑结构和配件的标准化工作”,“积极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

我国1953年开始发展砌块建筑(非传统的粘土砖,一般比粘土砖尺寸大),1958年开始了装配式壁板建筑的试点,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有了成片的砖壁板住宅小区。

到1978年底,砌块建筑已在浙江、上海、福建、四川、贵州、广东和广西等省市大量采用。生产砌块的主要原料是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和尾矿粉等工业废料。也有利用地方材料生产的砌块,如砂石混凝土和细石混凝土砌块等。

装配式壁板住宅在北京、南宁、昆明、西安、沈阳等城市建造,到1977年底就已建成约100万平方米。“壁板”就是我们想在通常讲的“墙板”,是一种新型的墙壁材料,它有振动砖壁板和混凝土壁板两种。我们通常盖房子垒墙,都得一块砖、一块砖地把它垒砌起来。但是用这种新材料盖房屋,一块壁板就是房间的一面墙(或者用两、三块壁板拼成一面墙),建筑房屋就如同孩子摆积木那样,按着设计图进行安装,既快又好。

振动砖壁板是把砖摆在一定的框模里,然后灌入砂浆,用振动器振动后制成。经过振动,砖缝中的砂浆很密实,壁板强度有了提高,因此墙的厚度就可以降低。例如,砖砌的内墙一般要一砖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四墙(厚度为24厘米),而振动砖壁板只要半砖厚(12厘米)就够了。

混凝土壁板是用水泥、砂、石制成的(有的还要配入少量钢筋)。由于混凝土的强度比砖大,墙的厚度可以降低到10厘米左右。为了进一步减轻壁板的重量,提高建筑物的隔音性能,还可以用多孔性的轻质骨料(如陶粒)代替石子,或者沿板面做成许多管洞。前者叫轻骨料壁板,后者叫做混凝土空心壁板。用壁板代替砖墙建筑房屋,好处很多。它可以少用砖或不用砖,减少制砖的用土量,节约农田。用砖砌墙,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改用壁板后,无论生产或者安装,都可以提高机械化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同时,壁板表面比较平整,可以不用抹灰,直接喷浆,从而可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建筑造价。改用比较薄的壁板后,建筑物自重可以减轻,房屋有效使用面积将增加8-12%;建筑材料的运输量将减少三分之一左右。壁板可以在工厂预制,再运到工地安装,可以节省施工用地。当时,利用这种新墙壁材料来建筑房屋,对加快建设进度、节约建筑材料和建设资金都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在现浇工具式模板工艺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尝试了大模板住宅和滑升模板住宅,同时还研究试建了一批框架轻板建筑。

大模板住宅是采用大模板现场浇制而建造的住宅。它主要是施工工艺不同于大型壁板住宅。大模板的类型按其灵活性程度分为整体式大模板和拼装式大模板两种。大模板住宅的类型有内外墙全部采用大模板现浇、内浇外挂、外砖墙内大模现浇等。大模板施工是在墙体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工艺,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可以利用工业废料作墙体混凝土的部分原材料,改变了传统的一砖一瓦的手工砌筑方式,提高了施工机械化程度,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并且具有简化工序,减少用工,缩短工期等特点。大模板加工比较简便,施工技术上也不复杂,比较容易上马。所以,大模板建筑虽然开始较晚,但发展迅速。到1978年底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共建了大模板住宅约80万平方米。

滑升模板是用提升装置滑升模板以灌筑竖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用来滑升的的模板一般是定型钢模板,比较大型。滑升模板的工作原理是以预先竖立在建筑物内的圆钢杆为支承,利用千斤顶沿着圆钢杆爬升的力量将安装在提升架上的竖向设置的模板逐渐向上滑升。由于这种模板是相对设置的,模板与模板之间形成墙槽或柱槽。当灌筑混凝土时,两侧模板就借助于千斤顶的动力向上滑升,使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徐徐脱去模板。20世纪20年代,美国曾使用手动螺旋式千斤顶滑升模板的方法修建筒仓。40年代中期,瑞典出现了液压千斤顶和高压油泵,用脉冲程序控制滑升,使这项施工技术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其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该法建造了不少高耸建筑。例如香港的218米高、65层的合和大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建造的。中国最初在修建筒仓时也使用螺旋式千斤顶滑升模板。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用液压千斤顶和自动控制装置。1980年,北京在用这种施工方法修建20层住宅楼时采取逐层滑升、逐层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办法,取得了三天完成一层楼的施工速度。1983年建造的高52层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主楼也是采用内外筒整体滑升的方法施工的。

框架轻板住宅建筑是承重部分采用框架结构,而围护和分隔部分采用轻质墙板的工业化住宅。由柱、纵梁、横梁组成的框架来支承屋顶与楼板荷载的结构,叫框架结构。由框架、墙板和楼板组成的建筑叫框架板材建筑。框架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由柱、梁和楼板承重,墙板仅作为围护和分隔空间的构件。框架之间的墙叫填充墙,不承重,如果用轻型墙板作为分隔构件的框架建筑就叫框架轻板建筑。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城乡住房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住宅建造中所采用的建筑工业化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大板住宅体系等因交通运输、工厂用地、经营成本等原因,已逐渐萎缩。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南方发源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开始流行,这种采用现场制作混凝土模板、现场浇注混凝土的施工体系,包括内现浇框架结构住宅、现浇剪力墙结构住宅以及二者的结合等施工体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现浇混凝土结构有其天生的短板,那就是现场的质量控制困难,质量不稳定,在商品房市场内的大量应用给开发商和业主都造成巨大问题。2004年开始,万科开始研究混凝土结构的预制技术,即PC技术,现今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距离质量更高、性能更好等PC住宅市场的来临已经不远了。

其实,预制住宅技术是我国从1995年就开始提出的“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1995年原国家建设部与原国家科委联合启动了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其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示范小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构建新一代住宅产业。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建造几种新型的住宅产品,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使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开发、产品集约化生产到小区现代化物业管理形成一套全新的现代化住宅建设体系,并将对我国住宅建设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9年国务院转发的八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1999]72号文件)中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一)到2005年解决城镇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通病,初步满足居民对住宅的适用性要求;到2010年城镇住宅应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基本满足居民的长期居住需求,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

(二)到2005年初步建立住宅及材料、部品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10年初步形成系列的住宅建筑体系,基本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的社会化。

(三)到2005年城镇新建采暖住宅建筑要在1981年住宅能耗水平的基础上,达到降低能耗50%的要求;到201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降低能耗30%。非采暖地区的住宅建筑,也能贯彻节能的方针,制定节能标准,采取节能措施。

(四)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要达到30%,到2010年提高到35%。

现在,在这个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文件执行了将近10年之后,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评估、修订、并制定新的目标了。装配式建筑


标签:   工程承包 建筑承包 工程施工